English

足下、眼里都是“山”

1998-06-1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邢福义,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著名语言学家,在汉语语言学的各个领域,以及在文化语言学和逻辑学领域,都有令人瞩目的建树。截至1997年,他已发表文章264篇,出版著作34部,其中个人独著11部。个人专著《语法问题发掘集》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,主编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材《现代汉语》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。

邢福义的主攻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学。在语法研究上,他把逻辑方法演化入语法研究领域,总结出“两个三角”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,提出了“小句中枢说”、“名词赋格论”、“格式对意义进行反制约”等重要论点,创导和坚持了建立研究“根据地”和“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,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”的研究路子和学风。邢福义的“小句中枢说”,被认为是继黎锦熙“句本位”、朱德熙“词组本位”之后提出的新阶段学说。1997年,邢福义又出版了40余万字的专著《汉语语法学》,创建了“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”——中国人自己的语法体系。邢福义很“善师”。一方面他善师于方家。《中国语文》是中国语言学界的权威刊物。从50年代起,《中国语文》每发表一篇有分量的语法论文,他都要反复“悟道道”:作者是怎么抓到这个题目的?是怎样展开这个题目的?在方法上有什么长处?在材料运用上有什么特点?由于经常如此坚持“偷”,终于养成了无言中求教于众多高明学者的习惯,众多学者也就在“函授”中成了他的导师。另一方面,善师于自己。他有一个自己教自己的办法:有的文章写成后搁起来,过一段时间拿出来挑挑毛病改一改,再过一段时间又拿出来挑挑毛病改一改。1982年邢福义的第一届研究生入学,他们向先生索字,邢教授把他的座右铭“抬头是山,路在脚下”书赠学生,并解释道:“一个学者眼里要有山。那山顶没有峨嵋佛影、昆仑雪莲、武当金顶、黄山奇雾,却有科学的圣光。但是,一个学者更要不停地迈动双脚。学术研究没有现成的路,全靠自己披荆斩棘,越涧攀壁,一步一步地向前跨进。”

邢教授是博士生导师,1993年起连任第八届、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。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,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国家对外汉办专家咨询小组成员,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规划组语言组副组长。可以说,现在的他,足下、眼里都是“山”。足下的“山”,标志着他达到的高度;眼里的“山”,代表着他新的奋斗目标。

邢教授1935年生于海南省乐东县。19岁那年,他中师毕业,随身带着3件宝物和全部财产:一床3斤的棉絮、一张南方凉席、一颗登“山”的雄心,告别天涯海角,来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。两年后的1956年毕业留校,从事教学和研究。而今,40多年过去了,一方凉席不复,“起家”棉絮犹在,登山之志弥坚。易含思文 周希明摄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